切换新版>>

四川论坛 >  请专家给说说单电相机今后的趋势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13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查看 12.5W | 回复 34
请专家给说说单电相机今后的趋势
会不会取代单反?

[每日热点]:【酷车实拍】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16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
[每日热点]:【旅行游记】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17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杀一个!!

[每日热点]:【保养维护】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19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没杀到。。

[每日热点]:【休闲生活】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19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前言
众所周知,目前专业的135相机市场已经被Nikon与Canon两家的单反系统所分割。面对这个高度专业化而且利润丰厚的市场,谁能不动心呢?
但现实很残酷,专业135相机的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是如此之高。即便是收购了美能达,并且有卡尔.蔡司标志作为噱头的行业巨头—SONY,也在这个顽固的市场上败下阵来。只留下悲剧的市场占有率与一句“有钱没文化,SONY肩上挂”的笑话贻笑大方。
然而时过境迁,伴随着M4/3系统、NEX系统的出现,SONY、松下、奥林巴斯等品牌再次卷土重来,向占据高端市场的Nikon、Canon吹响了冲锋号。
数码单反系统将死?“微单系统”将是时代的新宠儿?我们拭目以待!

[每日热点]:【旅行游记】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21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一、什么是"微单相机"?
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,本文在“微单系统”这类名词上,都特别冠以双引号。这是因为行业内并没有为这类新相机定义一个标准的名称。但从目前的情况看,SONY提出的“微单相机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。就连奥林巴斯也承认了这个名词。为了方便描述,本文暂时借用SONY的“微单”一词作为这类新型相机的名称。
所谓的“微单相机系统”指主要采用电子系统取景设计+可更换镜头的新型专业相机系统。相比传统的单反相机,“微单相机”取消了反光板、五菱镜等光学取景部件。结合全新设计的镜头系统,在大大的压缩了相机体积的同时,保持了接近单反系统的画质。同时,相当部分“微单相机”在设计上将摄影与录像两大功能并重考虑。因此在未来,“微单相机”的影响还将极有可能波及到DV领域。

[每日热点]:【旅行游记】打卡妈屿岛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22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二、时代呼喊更细分的专业相机系统
在胶片时代,专业135相机与普及型的135相机的底片的感光面积是相同的。成像的差别更多是在镜头上。因此,在特定的条件下,使用普及型的135胶片傻瓜机也有可能拍出效果不错的照片。
但是当相机在进入数码时代之后,专业级产品与业余产品的差距大大拉开了。目前市场主流的数码DC往往采用的是1/2.33寸的CCD感光元件,而主流的单反系统则是采用了APS-C规格的CMOS感光元件。两者的感光面积相差竟达12倍以上!
感光元件尺寸的巨大差距,造成了目前单反系统对普通DC具有压倒性的画质优势。而在笨重的单反系统与轻巧时尚的DC之间,缺乏一种过渡产品。这使大量的业余用户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下,不得已的成为了单反用户。他们或许不需要专业的对焦性能、待机性能、连拍性能,但他们需要一款小型、高画质、价格适中的产品。
这种需求是巨大的,在单反系统上,D40、D60、500D、550D这类被玩家戏称为“塑料拖鞋”的入门小型单反是最最热销的产品。在一个侧面上也体现了这种需求。虽然Canon与Nikon在单反小型化上面的努力有目共睹,但为了兼容标准的135全画幅镜头,巨大的“法兰距”(镜头后组到CMOS的距离)便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限制。这便为目前的“微单相机”提供了市场空隙。

[每日热点]:【自驾游记】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22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三、立足于小型化,向全能化发展是“微单相机系统”的必然
虽然,目前很多“微单相机”的用户是将“微单相机”作为单反备机使用。但从长远看,“微单相机系统”必须打破这种格局,朝全能化发展。实现拥有独立的镜头群、摄影录像并重的目标。
小巧、高画质,这是“微单相机系统”诞生的出发点。(单反一般巨大的超级DC“SONY-R1”便早已泯没于数码垃圾堆中。)
但如果把小巧、高画质当成了“微单相机系统”的全部,把“微单相机系统”变成单反系统的附庸,那是永无出头之日的,也是必然失败的。
类似的例子有很多,例如sigma的DP1、DP2(即将与它们为列的还有富士X100)这些不可更换镜头的产品,虽然满足了小型化,高画质的需求。但面对具有几十年技术积累的Nikon&Canon单反系统,不可更换镜头的设计注定它们可玩性有限,不能兼顾不同的拍摄题材,也不能在应用中独当一面,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。
所以,这类产品只能成为单反用户的备用机器,它们不会对现有的单反系统构成挑战。只能成为单反系统的附庸。不仅目标市场有限,而且一旦这些产品过时了,便是咋日黄花,很快为用户所遗忘。对品牌忠诚度的贡献非常有限。
因此,想要对单反系统有所挑战,可换镜头的设计是必须的!而且只有构筑起独立、有特色的镜头群。“微单相机系统”方能成为一个新的体系去与单反系统竞争。毕竟传统光学的进展已经是微乎其微,相机的镜头的寿命要比机身长得多。当机身淘汰的时候,留在用户手里的镜头便会非常大的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。所以可换镜头的设计既提高了产品的扩展性、可玩性,同时也是造就品牌忠诚度的利器。
在这一点上,目前M4/3系统做得最好。经过奥林巴斯、松下的努力,目前该系统的镜头群已经初具规模。特有的AF饼干镜头、3D镜头、HD静音镜头、还有确善能出品的F0.95超大光圈镜头。这些镜头资源甚至在体积、价格、录像等方面对现有的单反系统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。

[每日热点]:【自驾游记】神农架-白帝城-三峡-宜昌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23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四、抓住Nikon&Canon单反系统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,发展专业、特色镜头
目前Nikon&Canon单反系统已经非常成熟,无论是产品线、产品成熟度、用户群、价格等各方面的情况均好像是天衣无缝。那么它们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(要害)在哪里呢?
我认为,Nikon&Canon单反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占据市场95%以上的APS-C画幅单反没有“专业且专用”的镜头群!它们在一定意义上,仅仅是135全画幅单反的附庸!
因为目前无论是Nikon还是Canon,专业镜头均是为135全画幅单反所设计。应用在APS-C单反上,由于焦距折算的问题,使得镜头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举例说明下:
24mm镜头,在全画幅上是标准的大广角镜,接到APS-C画幅单反便成了36mm的人文镜头,视角严重牺牲。拿个7D+24L2来与5D2+35L比,镜头价格、景深控制、畸变等方面依然落败。
35mm镜头,全画幅上的人文视角。在APS-C画幅成了标头。大家都知道的,50mm 1.4的镜头大概2500元就能买到。而35mm F1.4的镜头,CANON是9000元,NIKON是10000多!同样的,即使你用7D+35L来与5D2+EF50 F1.4比,景深控制、畸变等方面依然落败。
50mm镜头,全画幅的标头。这是单反系统里面获得大光圈、高画质镜头中最便宜的焦段。而用到APS-C画幅单反上便成了中长焦,题材大受限制。充当廉价的人像头还是可以的。但是不要忘记了,50mm镜头很多都是采用双高斯光学结构,焦外二线性非常严重,与真正的人像镜头比,差距还是巨大的。
更多的例子,就无须一一赝述。而且大家还要考虑到,上面的说法仅仅是理论上的。实际操作中,APS-C单反使用顶级镜头的问题还更多。例如:笔者的50L用在1000D上,跑焦严重。F1.2的镜头在1000D上只能收到F2.8使用。而50L搭配5D MARK II,1.2全开的效果都相当不错。又如笔者之前使用NIKON的D70+XGP,对焦速度如“老牛破车”,一次偶然的机会借用了别人的D3,结果XGP的对焦速度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,简直可以用“风驰电掣”形容……
虽然目前Nikon、Sigma等镜头厂家开始修补这个缺陷,推出了一些APS-C专用镜。例如Nikon的35mm 1.8G及85mm F3.5marco。但总的说,还是定位尴尬。因为这些镜头不管怎么设计,出于产品定位的问题,它们必然还是全画幅镜头下的“小弟弟”。期待它们有突出的画质表现,都是不现实的。
而这个现象,恰恰是目前“微单相机”最大的机会。首先,采用电子取景,反差对焦的“微单相机”不会存在“大光圈跑焦”的问题。其次,“微单相机”更自由的“法兰距”和更自由的画幅为镜头的设计提供了便利。如果“微单相机系统”利用好这个优势,是完全能对APS-C单反造成巨大冲击的。
目前M4/3系统中,松下推出的20mm F1.7饼干镜头,便羡煞了无数APS-C画幅单反的玩家。论体积,20mm 饼干头肯定是最小巧的。论重量,20mm饼干头是100g,Nikon 35mm F1.8G是200g,SIGMA 的30mm F1.4HSM是400g,Canon 35L是580g。
而在如此小巧的体积和重量的限制下,20mm饼干镜头却做到了BT般的画质。F1.7全开的情况下,搭配GF1,中心分辨率高达2619线。已经接近了GF1感光元件的极限。反观单反系统的数码标头,又笨又重。即使在大光圈下的表现略有亮点,也往往被APS-C画幅单反那悲剧的对焦性能所泯没。难怪photozone为松下的20mm饼干镜评上了最高推荐的5星级。
与之类似的,还有三星的30mm F2镜头。根据网友的反馈,该镜头也是好评如潮。再考虑到松下即将推出的25mm F1.4新镜头。如果各大品牌继续在这类镜头上投入研究,并丰富焦段。那么未来的“微单相机”完全可以在画质上撼动、甚至超过APS-C画幅单反!

[每日热点]:【旅行游记】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02-12 13:26    IP属地:未知

五、展望未来,“微单相机系统”更精彩。
M4/3走向普及之路
当年奥林巴斯推出EP-1的时候,确实令人眼前一亮。但该死的高价格也彻底的断送了EP-1的出路。面对SONY新推出的NEX系统,M4/3系统甚至有陷入边缘化的危险。但是令人欣慰的是,关键时刻,松下的GF1杀价了,奥林巴斯也识相的推出了EP-L1与EP-L1s两款低价入门机。再次将市场占有率夺回。
价格从来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,一个系统的成功,普及机身很重要。Nikon、Canon可以把入门单反做得跟塑料玩具一般,“微单相机”又何必一定要坚持高高的身价等死呢?期待M4/3系统日后新品的价格更给力!
令人浮想联翩的NEX系统
当SONY推出NEX的时候,巨大的E卡口便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。SONY在干什么?为什么要把NEX的卡口做得如此极端?难道日后会有135全画幅的NEX相机?联想到SONY一直削尖了脑袋要往高端市场钻,E卡口背后的秘密更是令人浮想联翩。
更小巧更宜人的Nikon-Q系统
Nikon虽然在单反市场上与Canon平分秋色。但Nikon在普及型的DC产品上并不成功。因此风闻Nikon将积极参与“微单相机”的说法我认为是可信的。但Nikon对“微单相机”的定位显然有别于SONY、松下。Nikon更多的是希望把“微单相机”作为单反系统向下的延伸,借此蚕食高端DC市场。因此,未来Nikon的“微单相机”应该对比现有的M4/3、NEX更加小巧,更加便宜。但性能会与现有的单反系统拉开一定的档次。
“寒流”来袭,三星不可小觑
“微单相机”更高的电子化程度为传统的电子巨头三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。与SONY联合卡尔.蔡司,松下携手LEICA类似,三星也与光学巨头施耐德套上了关系。虽然三星目前的产品更多的是处于跟随策略,但相比日系品牌,韩国产品往往在外观、价格上取巧。而且三星具有优秀的推广团队与巨大的资本实力为后盾。一旦市场成熟,“微单相机”这杯羹,三星是分定了。
这是一次市场重新“洗牌”的机会!
每一次变革,都会带来新的希望与机会。在目前市场边缘流口水的小弟也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老大。以设计饼干镜头著称的PENTAX、曾经试水过单反,且刚刚推出复古旁轴的富士、高端DC颇有造诣的理光……在面对“微单相机”的大潮,它们会有所作为吗?我们拭目以待。
Canon_不可忽视的老大
在目前的相机市场上,Canon是唯一大众市场与专业市场通吃的品牌,也是目前相机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大。由于Canon是现有相机格局的受益者,所以Canon对“微单相机”的冷淡是可以理解的。同样可以预料的是,Canon必然在未来推出更小更廉价的单反及更高档的DC封杀目前“微单相机”的市场。届时,入门单反、“微单相机”、高档DC之间的性能界限将更模糊,竞争更激烈。而作为消费者,我们可选择的余地也就更丰富。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。

[每日热点]:【旅行游记】夏天的乌兰察布...

回复本楼 | 评分 | 举报
热门信息